千年古刹能仁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城镇中山路西首,距周恩来纪念馆北约30公里,南濒碧波荡漾的古黄河,东依风光旖旎的涟漪湖,西临通贯南北的宁连高速公路,昔日誉为“涟水八大景点”之一。能仁寺始称“文殊院”,后改“承天寺”(又名“承天院”),宋仁宗时易名为“能仁教寺”,简称“能仁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该寺始建于唐初,距今至少有1400年历史;寺内妙通塔,始建于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980多年历史。
清雍正本《安东县志》(涟水古称安东)记载:“妙通塔,在能仁寺内,宋仁宗敕建,卧佛藏舍利处……浮屠七级,皆砖石砌成,内中并无寸木支柱。顶上望黄河如线,间放光明,照耀数十里,远近男妇皆见之,真法林之胜迹也。”另据康熙本《安东县志》记载:“能仁教寺,宋天圣元年敕建,旧名承天寺,即娄道者证道之所。祥符间赐额能仁寺,塔曰妙通,藏道者舍利。”据此可见, 涟水妙通塔和能仁寺这一“胜迹”,不仅仅是由皇帝敕建,更重要的是与宋时高僧娄道者的奇异因缘密切相关。
娄道者,姓娄,名守坚,他自号“道者”,世人称其为“娄道者”,宋初涟水丁湖口(今涟水红窑镇朱楼村庵圩组)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六年(960年),圆寂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享年63岁。据天启元年《淮安府志》本、清康熙三十七年《安东县志》本、《证因大师成道记》等记载,娄守坚出生时就有奇异征兆,因生性皮顽,“嬉笑无节,目大口方”,幼时即被乡人称为“弥勒佛”。少时随父兄业渔,后被送承天寺为僧,通晓医术,“其颖悟之才盖天所赋,悟得无尽宗禅,虽手不翻乎贝叶,口不挂乎梵音,但能识透本来面目,早能见识明心。”在承天寺10多年修炼,能知人休咎,助人消灾免难,一时名声大振,远播四方。祥符三年(1010年)五月朔,皇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降生,“昼夜啼”,宋真宗“诏天下能止啼者”进宫,涟水承天寺僧人娄道者应诏,治好太子夜啼,真宗大喜,赐号“证因大师”,让其回涟水住持承天寺,并赐以御偈、金器等物,偈曰:
慧目朗然,烛天之秘。
保朕皇储,以克永世。
号称证因,恩光尔被。
天禧五年(1021年)冬,泉州兴化人方偕任涟水知军,证因大师闻其不信佛事,便对弟子说:“缘尽矣!”遂于乾兴元年(1022年)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仁宗诞日,其母告之娄道者曾为其儿时止啼之事,仁宗即诏道者进宫,可此时道者已圆寂,仁宗感其恩,遂敕其家乡涟水建塔,以藏“卧佛”舍利,赐名“妙通”,改“承天寺”为“能仁教寺”,并加谥道者“蹈宝华如来”。
妙通塔与连云港阿育王塔同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据民国时期遗留下的塔照及史料考证,其整体建筑遵循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楼阁式,塔高60多米,七级八面,巍焕雄伟,古朴凝重。内部结构,奇特精巧,用材简洁合理,无寸木支柱,皆砖石砌成。地宫内的八角形塔基与藻井,方形宫室以及仿木建筑的倚柱、斗拱等,都具有宋代的形制特征。其主体风格与河南郑州开元寺塔基、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相近,属于宋代早期建筑。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庆徽方将祖师证因的骨灰安葬于妙通塔内。
妙通古塔建成后,能仁寺亦整修一新,当时有大雄宝殿、卧佛殿、韦驮殿、藏经楼、观音阁等,气象雄阔,美轮美奂。由于妙通塔是皇家敕建,藏有高僧舍利,能仁寺也就成了苏北一方著名的丛林,从宋到清,高僧云集,群贤毕至,梵音余袅,香火鼎盛。明清时期著名禅宗大师嵩乳道密、南庵大依等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佛事活动。千百年来,该寺一直是涟水乃至苏北一带善男信女、达官显宦烧香礼佛的重要去处。苏东坡、王安石、米芾及历代漕抚、知府等的游足络绎不绝,不少文人善客游兴勃发,在此留下优美的华章。明朝诗人王启运游能仁寺后写下了《能仁宝塔》云:
中拄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
西归卧佛何时醒,百丈浮图斗气连。
缥瓦光澄云获落,朱甍秋迥月婵娟。
定钟觉后慈幢冷,锁尽人间草木年。
短短一首诗,赞美了能仁寺妙通塔巍峨庄严的雄伟气势,若非妙通塔有此内涵,何以能得名家吟咏出如此有气韵的诗篇。宋、明、清其他诗人诗篇中也有不少名章佳句描绘和赞颂能仁寺、妙通塔的景观:“浮屠万丈玉瑶成,巉绝巍巍耸碧空。漫通梵门藏舍利,岿然千古镇涟东。”“孚堵波成插紫烟,梵王宫殿接诸天。江河海水杯中泻,日月灯光斗际悬。”“古塔巍巍峙海陬,深藏舍利宝千秋。试登塔顶凭高望,一线黄河傍寺流。”“塔高高处却无天,塔上登临羽化仙”“七级神工建,嘉名圣主题。妙通通妙理,我佛不归西”。
塔因诗传,诗因塔显;能仁寺因有妙通塔而名闻海内,妙通塔因证因大师而誉满天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能仁寺跨越千载,历尽无数磨难。宋金之际兵火屡加,元、明时因黄河夺淮,地域动荡,载籍凋零,故宝刹之史料无从查考。惟明崇祯戊寅年间,据总督漕运兼总理河道朱大典之《重修能仁寺碑记》得知,明末寺庙有较大之修缮。清康熙末年,大雄宝殿遭毁。雍正初年,住持僧因傑重建,内有藏经楼、卧佛寝殿、韦驮殿、观音阁等。民国时期,兵燹再起。1948年7月,历时925年的妙通塔不幸毁于战火,几经风雨后,宝刹近成废墟,香客云集的盛况变为尘封往事。
建国后,涟水人民非常怀念这一千年古刹,海内外很多有识之士曾多次呼吁重建妙通塔,渴望再现涟水昔日风彩。二十世纪末,国势兴盛,政通人和,1992年8月,涟水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建妙通塔、恢复能仁寺道场。1998年6月,组织专家等有关人员对妙通塔原址进行勘探和挖掘,在塔下发现地宫,雪藏于地宫中931年零两个月18天的佛牙舍利影骨等18件珍贵文物重光现世。地宫为方室,单向,高
地宫东侧靠墙置造塔记碑一通,碑上刻有碑文,清晰可辨:
敕赐承天院造塔记
皇宋治平四年,岁次丁未甲辰月辛亥日,安葬祖师证因大师娄道者砖塔内;佛牙舍利,具录宋朝宣赐金字牌院额事件等。一奉两朝,圣恩宣诏证因大师入内供养。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内宣赐:御制御书偈子一首,御制秘藏诠三十卷,御制逍遥咏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十一月内宣赐:御制御书偈子二首。并在本院收管,永为纪录。”
证因大师两次奉诏“入内供养”,荼毗后,仁宗又为其建塔,并赐塔名和匾额。一个僧人,受到三朝皇帝如此尊崇,实属罕见。
地宫北壁有供台,台上放置一石函,前方宽,后低窄,全函形制仿棺式样。整体长
在石函里发现的文物中,最珍贵者为佛牙。佛牙计2枚,其一,置于金棺内,长
石函里还藏有金凤钗、水晶、铜钱、舍利子、云母罐、箍形器和宋代青白瓷盘口瓶、色彩斑斓的玻璃瓶等很多随葬物品,其中舍利子两瓶,其一,存放在银椁金棺中玻璃瓶内,有若干粒,细如芥子,内有白色骨片,据此可以断定是证因大师的生身舍利。其二,存放于石函内青白瓷盘口瓶中,共49粒,此瓶底书写一圈“庆因所收舍利一瓶入塔”,可知该瓶舍利子是证因大师生前收集的神圣之物。
1999年3月,涟水县有关领导带着发掘喜讯赴京向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汇报了妙通塔地宫出土文物情况,并恭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能仁寺、妙通塔题写匾额。
在涟水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由于各界贤达大力支持,妙通塔于
寺院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妙通塔和天王殿、大雄宝殿、佛牙殿、藏经阁、方丈楼四重大殿,以及左文殊殿,右普贤殿,左观音殿,右地藏殿,左祖师殿,右伽蓝殿六个偏殿。此外还有钟楼、鼓楼、新涟阁、念佛堂、讲堂、戒堂、律堂、寮房、客房、会客室、斋堂等附属建筑。
天王殿是第一重大殿,前面是照壁,壁上嵌“慈航普渡”四个大字。天王殿两侧左为能仁寺法物流通处,右为能仁美术院,正门两边为能仁寺住持曙正法师亲手题书的对联:“童真入道安邦护国度群迷,菩萨化身辅正摧邪弘圣教。”行笔流利畅达,清劲秀逸。门上方悬挂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能仁寺”匾额,笔力劲健,古朴端庄。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笑口常开、袒腹赤脚的弥勒佛,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笑容可掬,惹人喜爱。两旁一副对联更是精彩: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殿两侧为手持琵琶、手擎宝盖、手挽蛟龙、手执宝剑的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各掌管东南西北四天下。天王殿佛像均为传统塑像贴金彩绘手工制作。弥勒佛像背后立着“镇守天庭佛域,降除妖魔鬼怪”的护法神韦陀,它巍然肃立,金甲金冠,修眉凤眼,威武雄壮。韦陀像采用传统木雕工艺。
天王殿后门两侧为钟鼓楼相峙,左侧是钟楼,铜钟重25吨,口径
出天王殿北门,迎面所见的是巍然耸立的妙通塔,直指蓝天。复建后的妙通塔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塔身八角形,塔基直径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初,塔是佛寺的中心建筑,但到了唐宋后,佛塔的地位有所下降,通常已不建于寺庙的中心位置,而是另辟别院起建。但妙通塔却属例外,它巍然矗立于大雄宝殿前,是何原因?从前文所引史料可知,娄道者治好宋真宗太子病,宋真宗赐他“证因大师”,后宋仁宗为之建塔,加谥“蹈宝华如来”,并改承天寺为“能仁教寺”。“能仁”,梵语的意译即释迦牟尼,“如来”系释迦牟尼“十大名号”之一,娄道者在涟水能仁寺出家,后又住持能仁寺,他受到两朝皇帝推崇备至,且与释迦牟尼佛联系在一起。所以,涟水人在建塔时将塔建在大雄宝殿前亦是情理中之事。
妙通塔是一座功德碑,是众手筑就的传世瑰宝,是人们期盼吉祥平安的美好象征,它作为涟水的标志,一直矗立在世世代代的涟水人民心中。
妙通塔两边分列四殿,左边是文殊殿和观音殿,右边是普贤殿和地藏殿。四个殿门两旁均镌刻楹联,门上有匾额,殿内两侧设有很多菩萨塑像给信众供养。地藏菩萨像高
妙通塔向北,迎面即是大雄宝殿,凡是寺内重要之佛事法会均在此进行。大雄宝殿为全寺第二大主体建筑,重檐歇山式,顶覆灰色琉璃瓦,上有脊饰,下饰斗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高大雄浑,古朴庄严。檐上匾额“大雄宝殿”四字筋骨刚健,神韵清雄,为茗山大师手迹。殿门两侧柱上镌刻曙正法师题写的楹联:“普门示现证入甚深诸法性,梵宇重新度脱一切苦众生。”大殿内供奉三方佛,正中为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边为消灾延寿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边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三佛各高
大雄宝殿两侧分别是祖师殿和伽蓝殿。
大雄宝殿后是装修一新的佛牙殿。寺中异宝,以佛牙、佛骨为最。为了让原妙通塔地宫出土的佛牙影骨舍利永久安奉寺内,以供世人瞻礼,2012年11月涟水县政府领导在能仁寺召开会办会议,决定将地宫出土的佛牙影骨舍利等18件文物送回能仁寺安奉。供奉地点经县领导多次考察,最后选址大雄宝殿后面的殿堂。2013年正月正式装修殿堂,并改名为“佛牙殿”,同年
佛牙殿东侧是兴涟阁,里面珍藏着高僧大德名人字画,目前是涟水县佛教协会驻地。佛牙殿后是藏经阁和方丈楼,均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十分精致。藏经阁目前下层为会客场所,上层在启建水陆大法会时作内坛之用。方丈楼正中为狮子座,摆着八仙桌,两侧各摆多张木椅,周围墙上挂有高僧名人字画,布置典雅庄严。藏经阁和方丈楼两旁是念佛堂、讲堂、戒堂、律堂,各堂由游廊相连,松柏翠竹,奇花异草,点缀其中,清幽怡人。
寺院西边有围墙相隔的是生活区,由南向北依次是六和院、寮房、客房及斋堂等,花木扶苏,曲径通幽,疏密有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庙是僧人弘法利生的道场,而僧团又是寺庙的灵魂。一座生机蓬勃的丛林道场,除了气势恢弘的佛教建筑外,更要有德行高、修行好的僧团,才能使道场庄严、兴盛。能仁寺和妙通塔复建后,为了尽快发挥道场应有的功能,2008年3月,经省、市政府宗教部门同意,淮安市佛教协会聘任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曙正法师住持能仁寺,当时寺院除刚建起的殿堂楼阁等建筑外,各项配套设施几近空白,殿堂外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无水无电。然而,曙正法师面对百废待兴的能仁寺,无所畏惧,迎难而上。他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以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怀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带领两序大众,为加快能仁寺后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僧伽组织,完备合法手续,制定寺院管理规章和各项制度;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引导僧众立足正信,弘扬正法,发扬六和精神,创建和谐寺观;在资金奇缺的情况下,出面化缘,广集资金,相继完成全寺佛像塑造、佛具购置、寺院绿化和各项配套设施工程;加强对外交流,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佛教团体代表来寺参访交流,举办海内外书画名家作品展,编印《能仁》季刊,丰富寺院文化内涵;践行佛陀慈悲济世精神,大力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积极为汶川、玉树、雅安地震灾区灾民祈福捐款,到敬老院、孤儿院慰问捐款,开展“能仁助学”活动。
十年树木建丛林,百年树人立法幢。
在涟水县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通过社会各界贤达善信的大力支持和住持曙正法师的发心努力,一座金碧辉煌的丛林终于在颓垣断壁的旧址上拔地而起。
如今的能仁寺,殿宇轩昂,巍峨壮观,匾额楹联,巧对其思,梵音悠扬,香雾缭绕,晨钟暮鼓,佛号声声,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善男信女香客游人纷至沓来,充满浓郁的佛教气息。
沉寂五十余年的千古名刹,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图文:楚永明 2013年6月12日)